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强化劳动意识与技能素养,助力学生成长为新时代“全面发展的人”,2025年2月27日至3月1日,嘉诚中学高二年级全体学生在校领导的统筹安排下,圆满完成了为期两天半的在校学工实践活动。
【精心准备,淬炼青春】
本次学工实践采用“线上理论学习+线下实践创作”的课程模式。从云端课堂的知识汲取到实体工坊的作品打造,同学们始终保持高度热情与专注,沉心静气、精益求精,创作出大批彰显匠心的优秀作品。通过活动,学生不仅显著提升了动手能力、实践创新水平,更深刻体悟了“劳动精神”与“工匠精神”的内涵,建立起正确的劳动价值观,于躬行实践中绽放青春华彩。
【传统匠心,智造未来】
实践课程设计兼具文化传承与时代创新:既有篆刻、陶艺、布艺、皮革工艺、传统木工、金属造型工艺等承载中华文脉的传统技艺,亦涵盖3D打印、创意机器人、视觉机械臂、电子产品制作等前沿科技项目。课程体系通过专业理论与学科知识的深度融合,实现传统工艺与现代科技的有机链接,形成对常规学科教育的有效补充。项目设置贴近生活场景,强调实践应用,兼具智趣美育特质,深受学生青睐。
【工坊纪实,成长印记】
【行而有思,思而行远】
金属造型工艺项目
高二1班 王子美钰
金属造型工艺,一个兼具力量与美学的体验,每一次与金属的触碰、每一道工序的打磨,都让这门古老而现代的技艺有了更深层次的底蕴与灵魂。
那些冰冷坚硬的金属,在未加工时蕴含着机遇,它们等待着被唤醒、被雕琢、被看见。铁的坚韧、铝的轻盈、铜的色泽,每一种自身的禀赋都为古老的工艺、新颖的造型提供血肉,铸成十年如一日的新生。要枯燥的理论堆砌,才能让创意落地生根,让坚硬槃亘重生。
在制作过程中,锯齿与金属的碰撞,不只是物理层面的接触,更是先贤智慧与力量的结合,迸射出的火花是创新与传统的相融。为了让金属装置达到理想状态,可能需要经历反复锤打、多次校准。坚硬的金属与不挠的精神相结合,更是给无趣的原料注入了坚硬的力量与灵魂。
在两天半的学习生活中,我收获的远不止一个技能。面对复杂设计,精心规划工序,这培养了我的统筹规划能力;一次次克服困难、修正错误,让我懂得了坚持与执着;每一次对金属瑕疵的打磨,都像是对自我不足的修正。而与团队成员协作完成大型金属装置时,交流沟通、优势互补,让我深刻领悟了合作的力量,如同不同金属元素相互配合,才能打造出坚固且精美的作品。
金属造型工艺是历史与现代交织的领域,它不仅是对金属的雕琢,更是对自我的雕琢。我们亦如未经加工的金属,蕴含着无限机遇,等待被唤醒、被雕琢。面对困难与挫折,我们也要像对待坚硬的金属一样,不断打磨自己,在创意与汗水的浇灌下,绽放永不褪色的光芒。
视觉机械臂项目
在此次学工活动中,我选择参与了视觉机械臂项目,这段经历宛如一把钥匙,为我开启了科技探索的新大门,令我收获满满,感触颇深。
机械臂作为现代化的科技产品,其精准的操作和强大的自动化能力深深吸引了我,让我充分领略到科学技术的独特魅力。在课堂上,我们接触到了许多新知识,例如机械臂的工作原理、视觉识别技术以及用于控制机械臂的编程语言基础等内容。这些前沿知识,在日常课堂中是难以接触到的,它们极大地拓宽了我们的知识面。
在老师的悉心指导下,我们学习了如何编写代码来控制机械臂。我们历经多次代码调试与校准,以期精确控制机械臂的每一个动作。这一过程不仅提升了我们的逻辑思维能力,还锻炼了我们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亲自动手实践,我深刻体会到了机械工程、自动化和人工智能等领域的科技先进性。
这次学工活动让我对视觉机械臂从懵懂到熟知,更点燃了我对科技探索的热情。机械臂夹起的不仅是零件,更是我们对科技未来的憧憬。求学之路亦如探索机械臂技术,充满未知与挑战,需要我们不断拓宽知识面,融合多学科思维,以严谨的态度和不懈的努力去攻克难题,在成长中不断突破自我,拥抱科技带来的无限可能。
钳工项目
高二3班 李圣茜
在学校的钳工学工实践中,我开启了一段充满挑战与收获的旅程。那些飞溅满屋的铝屑,沾满工装的瞬间,成为了这段独特经历的鲜明印记。当老师将毛坯递给我时,沉甸甸的金属块仿佛带着未知的期待,引领我走进金属造型工艺的奇妙世界。
老师说钳工是“三分技术七分耐心”,当我手持锉刀,一遍遍修准打磨金属锤头时,突然读懂了这句话的内涵。每一次看似笨拙的动作里,都藏着工匠对完美的执着追求。当亲手做的金属小锤成功将钉子垂直钉入木板,金属撞击声迸发的那一刻,成就感油然而生。
这把亲手锻造的小锤虽不如商店卖的精致,但握在掌心中分明能感受到金属的独特脉搏。那些在火花中淬炼的耐心,刻在挫痕里的专注,终将成为我成长路上最坚硬的底色。
非常感谢有这样的一次机会,在此向所有指导老师致以最诚挚的谢意,愿这份在忙碌与铝屑中淬炼的匠心,永远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
3D打印项目
高二4班 曹湘涵
在本次3D打印学工实践中,我深刻体会到理论与实践交融的魅力。这不仅是一次技术的学习,更是一场思维与能力的全面锻炼。
通过老师的讲解,我逐步掌握建模软件的基本操作。从绘制简单几何体到设计实用物件,每一步都需要细致的观察与耐心调整。以设计笔筒为例,起初因支撑结构设计不足导致模型出现塌陷,最终通过优化内部框架解决了问题,这让我意识到三维空间思维在3D设计中的重要性。
实操环节中,我亲历了3D打印的全流程:从切片参数设置到耗材加载,从预热喷头到逐层堆叠成型。当亲手取下打印完成的笔筒时,虽表面略有瑕疵,但内心的成就感依旧难以言表。过程中因温度控制不当导致出现拉丝问题,这让我充分认识到,哪怕是极小的细节操作,都可能对最终结果产生重大影响。
这次学工实践让我明白,科技不仅是抽象的概念,更是动手能力与创新思维的延伸。3D打印将创意转化为实物的过程,既需要逻辑严谨的工程设计,也离不开反复试错的实践精神,这或许就是现代制造技术最真实的启蒙课。
电子产品制作项目
高二5班 刘若琪
参与电子产品制作的学习过程,对我而言是一次既充满挑战又极具成就感的经历。
起初,我们沉浸于理论知识的海洋,了解用电安全规范,这是电子产品制作的基础保障;认识各种电子元件时,仿佛在探索一个微观的电子世界,每一个元件都有其独特功能,相互配合才能让电子产品正常运行;学习五步焊接法时,看似简单的操作,实则蕴含着精准的技术要求。
然而,真正将这些知识转化为实践技能的,是亲手组装的过程。为了调试一个电路模块,我们进行了多次线路校准,仔细检查每一个焊点,确保连接无误。通过不断实践尝试和调整,我逐渐学会将理论知识灵活运用到实际操作中。这个转化过程,不仅加深了我对电子知识的理解,更显著提升了我的动手能力。
这段电子产品制作的学习与实践,让我明白,在求学与成长的道路上,理论知识是基石,实践操作是桥梁,只有将两者紧密结合,不断尝试、调整,才能跨越重重障碍,抵达成功的彼岸。
传统木工项目
高二6班 吴宇峥
学校组织的学工活动中,我选择了传统木工项目。起初我以为这不过是学习生活中的一项消遣,轻松简单,然而实际的学习过程却让我有了截然不同的深刻体会。
李文军老师布置的任务是在木板上制作我们嘉诚中学的校徽。一开始,握笔刀的手不停颤抖,图纸上流畅的线条,到了木板上却成了歪歪扭扭的沟壑。满心急切地使用切割机,平日灵活的手指此时却笨拙无比,一上午就报废了六块木板,指甲缝里嵌满了木屑。就在我灰心丧气之时,李老师及时给予指导:“枫木硬脆,松木绵软。校徽镂空最细处,下锯角度差两度就会劈裂……”
经过十几次的失败尝试,我终于领悟到:顺着年轮走刀,如同顺着时间流动的方向,顺应事物发展的规律。这能让加工更顺畅,减少材料损耗。随着最后一锯的结束,我紧绷的神经终于放松,用颤抖的双手举起劳动成果,摸到校徽背面未打磨的毛边,再对比隔壁激光雕刻组半小时完成的、边缘整齐如尺子量出的作品,我的木板虽留有细微刻痕,却在阳光下投出更生动的影子——手工的瑕疵里蕴含着人的温度与心血,心中也多了几分对那句“勤朴忠诚”的理解。
皮革工艺项目
高二7班 孙泳儿
寒冬已去,暖春将至,在这充满希望的时节,嘉诚校园迎来了学生们期待已久的学工劳动。“人只有在劳动中才能自由彰显和发挥自己的智力和体力,意志和情感,创造和实现自己的价值。”当我在切身体验学工劳动时,我才更进一步地领会了这句话的精髓。
在为期三天的皮革工艺学习过程中,我们从刚步入课程时的磕绊青涩,到看着劲韧的皮革在自己手中变换出各式各样的挂饰物件,喜悦与心中那份小小的骄傲成为了成长反应方程式中的强烈催化剂。利用水银笔精心绘制纹样,每一笔都倾注着创意;使用敲打工具时,精准控制力度;穿针引线间,针脚间距保持在约5毫米,力求均匀。经过反复的刻画、敲击、推拉、挤压,一个个独具匠心的手工卡套、钱包在手中诞生了。起源于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的皮革工艺,通过近代文化交流传入中国,如今在我们手中焕发出新的生机。每一件皮革作品都灌注了创作者的独特灵感和创意巧思,都是独一无二的艺术品。
通过这次的皮革工艺学习,我锻炼了自己的能力,在劳动中收获成长,在实践中不断进步。时代的接力棒已然交递于吾辈青年,唯有通晓劳动创造幸福之理,成为劳动精神的传承者,方能不负幸福之梦,不负建设重任,不负民族理想。
篆刻工艺项目
高二8班 刘夏、赵梓涵
篆刻,一门古老而精妙的艺术,以刀为笔,以石为纸,在方寸之间,镌刻出万千气象。
它是文字的舞蹈,篆书、隶书、楷书……不同字体在刻刀下流转,或古朴苍劲,或婉转流畅,展现着汉字的独特魅力。它是艺术的凝练,朱文白文,阴阳相生,疏密有致,方寸之间尽显构图之美,刀法之妙。它是情感的寄托,姓名章、闲章、藏书印……
篆刻,不仅仅是技艺,更是一种修行。执刀者需心静如水,运刀需力透纸背,每一刀都倾注着心血,每一笔都凝聚着精神。有时我们为了雕琢出一条精准的线条,可能需要反复调整角度,进行多次的尝试,力求达到力透石背的效果。而在雕刻过程中,对刀痕的粗细、深浅把控,就像画家对笔触的运用,直接影响着印章的艺术质感。
如今,篆刻艺术依然焕发着勃勃生机。求学之路,也恰似篆刻之旅。我们如同执刀的匠人,在知识的石面上不断探索、雕琢。每一次遇到难题,就如同在篆刻时遭遇坚硬的石质,需要我们静下心来,运用智慧与耐心去克服。而每一次的进步与收获,就像是印章上精美的线条,那是我们成长的印记。
陶艺项目
高二9班 程昱嘉
在高二的学工活动中,我有幸参与了陶艺制作,这段经历让我深刻体会到艺术与耐心的重要性。
起初接触陶泥时,那柔软的质感让我一时手足无措。但在老师的指导下,我逐渐掌握了揉泥、塑形的技巧。为了塑造出理想的形状,我对陶泥进行了多次修整,每一次细微的调整,都是手指与泥土的深度对话。比如在制作陶罐颈部时,为了达到粗细均匀的效果,我反复测量,精确到毫米,仿佛在雕琢一件珍宝。在这个过程中,陶泥从最初歪扭的形态,在手中逐渐成型,仿佛被赋予了生命。它们的形态里,藏着手指与泥土博弈的轨迹,记录着我第一次触摸到匠心的温度。
这个过程让我明白,艺术创作不仅需要灵感,更需要细致的打磨与坚持。当作品最终完成时,那种成就感让我倍感欣慰。陶艺制作不仅锻炼了我的动手能力,也让我学会了专注与耐心,明白了“慢工出细活”的真谛。这段经历让我更加珍惜手工艺术的独特魅力。
现代工业的齿轮转得太快,而陶艺却教会我们以慢制胜。在这个快节奏机械化的时代,或许更需要这种笨拙却真诚的手工智慧。毕竟,让世界保持温度的,从来不是精准的算法,而是带着指纹的创造。
布艺制作项目
高二9班 黄思齐
在布艺实践的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这项技艺的独特魅力。每一针每一线,都需要全神贯注,细心地穿梭于布料与线条之间。
起初,由于操作生疏,布料褶皱、线头松动等问题屡屡出现,让我一度感到挫败。然而,随着一次次的修正与反复实践,我逐渐找到了窍门,也领悟到其中的乐趣。每一次调整针脚的疏密,每一处精心的拼接,都让我更深刻地理解布艺的精髓——它通过细致的手工与耐心的打磨,将平凡的材料转化为充满生命力的作品。
尤其是在制作复杂的立体作品时,布艺不仅是技术上的挑战,更是对审美与创造力的双重考验。如何巧妙搭配色彩,怎样构建合理的结构,都需要反复思考与尝试。这段实践让我不仅掌握了操作技巧,更深刻体会到专注与恒心的重要性,还让我从中收获了内心的满足与成就感。
布艺,远不仅是一门技术,它更像是一条与自我深度对话的桥梁。在穿针引线的过程中,我学会了静下心来,摒弃浮躁,专注于当下,感受内心的平静和创造的喜悦。只要我们保持专注,拥有恒心,不断调整改进,就能像将平凡布料变成精美作品一样,把自己打磨成更优秀的人,在岁月的长河中绽放属于自己的光彩。
木模制作项目
高二10班 徐晨曦
在我选课的时候,对木模的第一印象就是土、老,认为它所能创造的不过是像板凳这类毫不起眼的小物件,毫无技术含量可言。但当我真的开始操作后,面对持续作响的机床和一片片薄木板,我开始思考能用这些有限的材料做什么更好玩、更有意思的东西,开始尝试更高难度的拼装,经历无数次的笔画、测量、粘合、调整。每一次测量,都要精确到毫米;在拼接过程中,为了达到理想的结构强度,某些关键部位要经过多次粘合调整。这个过程充满挑战,却也让我沉浸其中。当一次次尝试与努力后,作品在日落黄昏时精彩呈现,那一刻,尽管精疲力竭,内心却被难以言喻的快感填满。
通过学工,我改变了对木模的想法:木模也是另一种艺术的呈现,只要敢想象,肯动手,勤思考,即使没有繁花的点缀,这些木板也依旧可以在另一个角度绽放生命力!
创意机器人项目
高二10班 王嘉欧
初次接触这个项目时,内心既充满期待又略带紧张。还记得第一次拿螺丝刀对准电机安装孔时,手心全是汗。而接近三天的课程与实验,让我这个“电路小白”认识了神奇的主板、会“思考”的传感器、旋转的机钳,原来能让机械转动起来的秘密,全藏在那些彩色的代码里!我们组用铁板做支架,给编码电机装上坚硬的保护壳,赋予他最大的期望。然而,最困难的是编程阶段——明明电脑编码逻辑正确,机器人却在关键时刻罢工死机。我们对代码进行了多次的排查与修改,最终发现是复杂的程序编码导致主板数据处理混乱。当问题解决的那一刻,下午四点的实验桌前突然爆发出轻松的欢呼。成品那天,我们的机器人平稳运行,达到预测效果时,欢呼声此起彼伏!
这次实践让我明白:拧螺丝需要耐心,写代码不能怕报错,团队合作就像给机器人装关节——每个人都是不可或缺的零件。原来科学离我们并不远,它藏在每个烧脑的问题和成功的笑容里!
【感恩致匠心】
在学工实践成果展示环节,同学们将凝结匠心的特别礼物赠予始终关怀学生成长的引路人姚志红校长和陈旭副校长。
【校长寄语】
姚志红校长亲自为在本次劳动实践课程中表现突出的学生颁发“匠心达人奖”,并寄语嘉诚学子:“同学们每一件作品都闪耀着创造力的光芒,彰显着新时代青年的工匠精神。学校秉承融合创新的育人理念,致力于提升劳动教育的实效与质量。通过跨学科的课程融合,实现劳动的升华;通过文化的交融,让劳动课程在勤朴忠诚的理念中绽放光彩。”
【同心协契,奋楫笃行】
当篆刻刀在黄杨木上起舞,当机械臂在视觉算法中苏醒,我校少年正在用双手重新定义”工匠精神”。这些沾着陶泥、带着焊痕、染着布料的青春,正在重新书写”中国制造”的注脚。此次学工实践活动中,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劳动教育的回归,更是一代人在虚实交融中生长的文化自信。我校学子用实践印证着顾炎武“知行合一”的箴言,更诠释着钱学森之问的当代答案——正是在这种“有技术灵魂的劳动,有劳动根基的创新”中,未来大国工匠的基因悄然孕育。相信高二年级带着这样的精神、境界和品格,必将凝心聚力,筑梦远航。
津公网安备 12010102001150号